第(1/3)页
朝堂所有大臣听完天子设想的这个军事机构,都吃惊不小。
毕竟大明朝堂文官们习惯了对军事上的指手画脚,现在却突然全变了。
大臣们心里表示这很不适应好不好。
自土木堡之变后,于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提督京营任命武官,大明正式开启了以文统武的时代。
加上成化年间湖广的刘通叛乱,让文官彻底的开始主导朝廷的大小军事。
成化元年湖广刘通叛乱,明宪宗命抚宁伯朱永平叛,结果朱永一到湖广就病倒了。
这个时候刚好工部尚书白圭在湖广,白圭有过从土木堡之变中逃回来的经验,又参与过抵御鞑靼勃来入侵。
所以工部尚书白圭被朝廷内阁授“提督”总管军务,继续剿灭刘通叛乱。
这场湖广刘通的叛乱,被白圭带兵打赢了。
从此以后大明但凡有大军出征,都会授于某一文官提督或总督衔,让其成为大军统帅,战事结束后再去职回原任。
然后大明设巡抚为地方固定职务后,巡抚也用这个模式把边军、和卫所的人事权也转移到了兵部。
武臣就这样被文官们把控住了命门,功过是非都是文官们一句话而已。
换句话说,原先全国卫所内和边军的武官职务,变成了没有实权的饭票,没有军事上的决断权。
军队的人事权被文臣们把控后,武臣们被架空,地位就开始江河日下了,慢慢的沦为了文官们的门下仆从。
就是再有能力的武将,都得拜文官的码头。
大明当然也有懂打仗的文官,但是它的副作用也非常明显,对外战争趋于保守,对外来威胁养虎为患。
加上明末的文官集团在朝廷拉帮结派,内斗严重,一个比一个更会拖后腿。
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什么现象呢?
极有可能将士们在前线打仗,后面朝堂的文官还在吵架,而且还是谁都能插上嘴说上几句的那种。
兵部官员可能会说该主动出击,户部官员说该稳打稳扎,然后礼部官员会说咱们要以德服人。
第(1/3)页